中國對南海諸島的主權(quán)是歷史形成的,無可辯駁。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歷史中,南海又是否與國人的記載相同?
16世紀初西方人東來,頻頻來到中國沿海,企圖打開古老中國的大門。第一個到達中國的西方人是葡萄牙人阿爾瓦雷斯(JorgeAlvares)。阿爾瓦雷斯也是歷史上第一個抵達中國南海海域的西方人。
葡人巴洛斯(JoaodeBarros)記載:1514年,阿爾瓦雷斯乘坐中國帆船于6月抵達廣東珠江口的屯門島(Tamao,即伶仃島),在那里豎起刻有葡萄牙王國紋章的石柱。當(dāng)時南海是中西航海交通的必由之地,隨著西方人的到來,南海諸島也漸為西方所知,并開始出現(xiàn)在他們的記載中。
最早記載南海諸島的西方文獻是佚名葡萄牙人于1522年繪制的《世界地圖》,圖中在靠近越南中部海岸繪有一南北走向的長帶形狀的沙洲,并標有“barrairs”之葡文,意為“石欄”。
然而,在18世紀中葉之前,西方人對南海諸島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對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一般只繪成沙粒狀,沒有注出具體地名。大約從18世紀下半葉開始,英國等西方國家對南海進行勘測,對西沙和南沙群島的認識才逐漸清晰,并對其中的一些島礁和沙洲進行命名。
1784年,英國人達爾瑞姆剖(AlexanderDalrymple)的“中國海灘礁列舉”(Mr.Dalrymple'sAccountofShoalintheChinaSea)是從1685年到1784年間外國船唯一記錄的關(guān)于南海諸島礁灘暗沙經(jīng)緯度的西方文獻。達爾瑞姆剖是蘇格蘭第一位開創(chuàng)南中國海經(jīng)緯度海路測繪研究的地理學(xué)家,1737年7月24日生于愛丁堡附近的新黑爾斯(NewHailes)。曾任東印度公司的職員,后駐印度的馬德拉斯。1759年,他首次抵達廣州。1765年回到倫敦,后來當(dāng)選為英國皇家學(xué)會會員。他在1779年成為印度海路總測繪師,直到1795年成為英國海軍第一位水文地理學(xué)家,即英國海軍官圖局總測繪師。1771年,他出版了一部《中國海海圖紀事》(MemoirofaChartoftheChinaSea)。該書經(jīng)過修改于1786年再版,“中國海灘礁列舉”即出于1786年版的《中國海海圖紀事》,原名“中國?!保–hinaSeas)?!爸袊┙噶信e”對1685-1784年間絕大多數(shù)是英國船只測繪的南海諸島近80座灘礁的經(jīng)緯度和對灘礁自然地理的描述首次作了較為詳細的分析整理,并且據(jù)此出版了有經(jīng)緯度的海圖,價值極大,當(dāng)時風(fēng)行一時。
18世紀后期,羅斯船長首次記錄了中國人在南海上從事造船、航海和生產(chǎn)活動。
羅斯生于1780年,是一位著名的水文地理學(xué)家,在他那個時代可以說是首位測繪者。羅斯任印度海軍總測繪師(MarineSurveyor-GeneralforIndia),在孟買主持工作直到1849年。他被稱為“印度測繪之父”,他的測繪方法是科學(xué)的,對南中國海的測繪貢獻尤多。他還是英國皇家學(xué)會會員和孟買地理學(xué)會會長。1807年,羅斯受霍爾斯布爾格的派遣,赴中國沿海和東沙、西沙測繪和繪制海圖。1808年,他在西沙群島考察就見證了海南人在西沙的生產(chǎn)生活狀況。1811年、1817年他又赴南沙群島勘測。
南沙群島是南海中南海諸島的四大群島中位置最南、島礁最多、分布最廣的一組群島,距離中國大陸也最為遙遠,然而這里自然資源豐富,水產(chǎn)種類繁多,尤其是盛產(chǎn)海參、海龜和魚翅,有很高的經(jīng)濟價值,因此與人們所想象的相反,遙遠的地理距離并未成為中國漁民的障礙,他們?yōu)槟仙池S富資源和物產(chǎn)所吸引,很早就來到這里從事開發(fā)活動,其足跡遍及南沙各島礁,因此南沙群島也成為四大群島中漁民分布最廣,開發(fā)活動最活躍,以及居住時間最長的地區(qū)。
羅斯船長在南??疾鞎r,就看到來自中國海南的漁民來到南沙群島的淺灘和沙洲,從事捕魚、采取海參和海龜殼的生產(chǎn)活動,并在這些島嶼居住,其生產(chǎn)活動甚至遠至婆羅洲以北的曾母暗沙。
1826年霍爾斯布爾格的《印度航海指南增補》記述了羅斯船長1817年在南??疾欤焊鶕?jù)羅斯的觀察,“海南島有大量的漁船,這些漁船是用堅硬的木料建造的,而不像其他中國船用樅木建造,因此航行速度很快。這些漁船很多每年出海捕漁兩個月,遠航至離家鄉(xiāng)七八千英里,去采集海參和尋獲海龜殼及魚刺,他們來到南海的東南部許多的淺灘和沙洲(南沙群島和曾母暗沙)尋找這些東西。他們在3月啟航,先來到(南沙群島)北部的沙洲,留下一兩個船員和幾罐淡水,然后航行至婆羅洲鄰近的一些巨大的沙洲,繼續(xù)捕魚,直至6月上旬才帶他們同伴和收獲物回來。當(dāng)我們在南海的島礁時,遇到很多這樣的漁船”。
此后霍爾斯布爾格《印度指南》1827年版、1836年版、1843年版和1852年版,以及1879年英國海軍官圖局官方正式版的《中國海指南》也有相同的記載。以上的記載說明,當(dāng)時中國人的航?;顒右呀?jīng)遠達婆羅洲附近的曾母暗沙,其生產(chǎn)生活的范圍遍及南海諸島,南海諸島是中國漁民的家園,在霍爾斯布爾格等人的書中均未提及越南人或菲律賓人在南海諸島的任何活動蹤跡,說明他們尚未涉足南海諸島。
在西方人的筆下,中國漁民在南沙群島活動的島礁主要有:鄭和群礁(TizardBankandReefs)和太平島(ItuAbaer)。
鄭和群礁是南沙群島最大的群礁,也是中國漁民在南海群島和曾母暗沙海域進行開發(fā)經(jīng)營的基地。1879年英國海軍官圖局《中國海指南》官方正式版對中國海南人的生產(chǎn)、生活和貿(mào)易狀況有非常詳實的描述:在鄭和群礁,“在大多數(shù)島嶼上都可以看到海南漁民,他們靠采集海參和海龜殼作為生計,其中一些人在這些島礁生活了幾年。來自海南的帆船每年都來到南海的島礁,為他們帶來了大米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應(yīng),而漁民則以海參和其他產(chǎn)品作為交換,并把所賺的錢寄回家。帆船在12月或1月從海南啟航,在東南季風(fēng)到來之初返航。在太平島上的海南漁民要比其他島礁上居住得更加舒適,島上的井里的淡水也比其他島礁的更好”。
芬德雷的《印度群島、中國和日本航海指南》也有同樣的記載,并對中國漁民生產(chǎn)生活的敦謙沙洲(SandCay)、舶蘭礁(PetleyReef)、安達礁(EldadReef)、鴻庥島(NamyitIsland)、南薰礁(GacenReefs——原文如此)等的地形、地理位置和水文作了詳細描繪(72)。從上述的記載來看,來自中國的海南人在南沙群島已經(jīng)從季節(jié)性的捕撈生產(chǎn)發(fā)展成為常年的生產(chǎn)開發(fā)活動,由于生產(chǎn)開發(fā)的需要,他們的生活狀況也從臨時性的居住發(fā)展為長期定居的生活,并因此與海南島建立起定期的貿(mào)易關(guān)系,除了漁民之外,還有商人也絡(luò)繹不絕地來到南沙群島,從事商業(yè)貿(mào)易活動。可見當(dāng)時在南沙群島生活定居的海南人不在少數(shù),南沙群島同樣是中國人的家園。
南沙的國人家園維持到20世紀初,直至日本和法國入侵南沙才暫時中斷。1915年美國海軍官圖局編,美國政府出版辦公室出版的《亞洲指南》記曰:鄭和環(huán)礁及其島礁(TizardBank,withReefsandIsland)“島上有一些樹,在8-10英里遠可以看到。在大部分的島礁上都可以看到中國漁民,他們靠采集海參和海龜殼作為生計,其中一些人在這些島礁生活了幾年。來自海南(東京灣)的帆船每年都來這些島礁,帶來了大米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中國漁民以海參和其他產(chǎn)品和他們進行交換。這些帆船在12月或1月從海南啟航,在東南季風(fēng)到來之初返航。淡水可以在太平島找到,水質(zhì)比其他島礁的要好”。但在1938年出版的《中國海西海岸航行指南》已不見這條記載,反映了日、法的侵略對南海局勢的影響。
我國漁民在南沙群島雙子群礁的生產(chǎn)生活亦從日本方面的調(diào)查得到證實。
據(jù)日本《新南群島沿革略記》記載,清朝同治年間,中國人在南沙群島的北子島上建有墳?zāi)购蜕駨R。1918年,日本海軍退伍中佐小倉何之助乘“報效丸”往南沙群島探險、調(diào)查礦產(chǎn)資源狀況,曾到達雙子島等南沙島礁,其在《暴風(fēng)雨》一書中記載:“我們在南子島上遇到三位中國漁民,攜有羅盤和地圖,從事漁撈生產(chǎn)”。1932年,日本出版的《大百科事典》中記載,“西沙島(即西沙群島),中國廣東省南端的群島……古書中時以七洲洋之名出現(xiàn)。中國政府恐該島為他國所奪,派委員進行調(diào)查,計劃加以經(jīng)營。”
1939年日本臺灣總督府派內(nèi)務(wù)局地理課主管池田一德等五人到南沙群島調(diào)查,其復(fù)命書云:“此群島不但屬于中國領(lǐng)海,且在文獻中早已有人居住之實證,在北子島有兩座墳,碑一載同治十一年(1872)翁文芹,另一載同治十三年(1874)吳××?!比毡救巳袅中奘?、平田末治《新南群島之今昔》一文中,記載1933年8月三好和松尾乘第三愛緩?fù)枵{(diào)查南沙群島時,在北二子島東面民房中看到“從海南島來的兩個中國人”,在南二子島南面也“住有三個中國人”,日本所稱的“北二子島”和“南二子島”即今北子島和南子島。
當(dāng)時國人足跡遍及南沙各島。不少外國文獻都記錄了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只有中國人在南沙群島生產(chǎn)、生活的事實。
1921年8月28日,法國內(nèi)閣總理兼外長白里安宣布:“由于中國政府自1909年就已確立自己的主權(quán)(指李準巡視西沙群島事),我們現(xiàn)在對這些島嶼提出要求是不可能的。”法國1933年出版的《世界著名之殖民小島—中國海的小島嶼》一書明確記載:“九島之中,惟有華人居住,華人以外并無其他國人。當(dāng)時西南島(即南子島)上計有居民七人,其中有孩童二人……其他各島,亦到處可見漁人居留之遺跡?!?965年,法國出版的《拉魯斯國際地圖》中,將南沙群島、西沙群島和東沙群島的中國名稱用法文進行標識,并在各島名稱后注明屬于“中國”。
1923年英國海軍部出版的《中國海指南》記載,在安波沙洲發(fā)現(xiàn)有中國人的“陋屋之遺跡”;“地薩島(即今鄭和群礁),海南漁民,以捕取海參、貝殼為活。各島都有其足跡,亦有久居巖礁間者。海南每歲有小船駛往島上,攜米糧及其它必需品,與漁民交換參、貝。”并記載太平島“常為海南漁民所棲止,捕取海參及貝殼等”。1938年4月,英國派出軍艦非法勘察南沙島礁中業(yè)島、西月島、馬歡島、費信島、太平島、南威島以及美濟礁,發(fā)現(xiàn)很多島礁上有中國神廟和建筑。英國外交部1972年的文檔中援引美國文獻資料寫到:中國對南沙群島的主張應(yīng)當(dāng)追溯到15世紀,其證據(jù)不僅包括各種地圖,也包括歷史事實,即“自古以來中國漁民每年都會到南沙群島捕撈作業(yè),這些漁民為了在島嶼周邊水域中捕撈曾一直住在各島礁上”。
美國在統(tǒng)治菲律賓時期,由美西與美英三個雙邊條約確定了菲律賓領(lǐng)土界限,即1898年美國與西班牙簽訂的《巴黎和平協(xié)議》,1900年《美西關(guān)于菲律賓外圍島嶼割讓的條約》,1930年美國與英國締結(jié)的《關(guān)于劃定英屬北婆羅洲與美屬菲律賓之間的邊界條約》。中國南沙群島及黃巖島均不在條約規(guī)定的菲律賓領(lǐng)土范圍之內(nèi)。1933年,在法國侵占中國南沙群島“九小島事件”中,美國國務(wù)院明確宣布:“既不考慮該群島為菲律賓之領(lǐng)海,復(fù)以該問題無關(guān)菲律賓之利益?!?961年,在美國出版的《哥倫比亞平科特世界地名辭典》中,對“南沙群島”條目的表述是:“南中國海的中國屬地,為廣東省的一部分。”
綜上所述,自古以來我國人就在南海諸島從事生產(chǎn)開發(fā)活動,并長期居住,這不僅為中國史籍所記載,也為大量國外文獻所證實。在西方人的筆下,南海諸島,無論是西沙還是南沙,很早就是中國人的家園,并勾勒出一幅人海相依的生動畫卷,而不是一些人所說的“無主之地”。中外史籍有關(guān)中國漁民和商人在南海諸島活動的記載,與至今仍然保留著的國人在各島所種植的椰樹,他們居住的遺跡、水井、小廟、開墾地和墳?zāi)?,都足以互相印證:中國人是南海的開發(fā)者和經(jīng)營者,也是南海諸島唯一的主人。